老子想尔注白话文,老子五千文

诗集 2024-04-21 11:42:39 205

老子想尔注白话文?经名:老子道德经想尔注。全名《老君道德经想尔训》,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。东汉末年,五斗米道以《五千文》为主要经典,《想尔注》便是米道祭酒宣讲《老子》的注释本,此书早佚。那么,老子想尔注白话文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老子想尔注校证

我觉得很多道观里最常见的古本是《河上公注老子》。很多影印的道教古籍中,《道德经》以《河上公注》最多见,因为东汉时,道教成立,河上公《老子章句》宣扬练气可以久寿长存;《老子想尔注》强调学道练形,能致长生,所以这几个本子对“道教”的影响最大,而河上本又最流行。

魏晋时期的王弼曾撰《老子注》,也非常好,但只在文人圈学术圈中流行,属于玄学类、儒道杂家类最常见的注本,其中的宗教观念、气功学等很少。所以宗教界不是很重视,只是研究使用。

现代的道观里最常见的现代白话文注释本是《楼正本老子》,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所注解,北京的道观法物流通处里经常见到这个版本。

太上老君想尔注

《太平经》又名《太平清领书》,《太平经》曾三次出现于洛阳而闻名于世:第一次是在东汉顺帝(公元126~144年在位)时,琅琊宫崇到洛阳献此书,朝廷认为“妖妄不经”,收藏了之;第二次是在桓帝(公元147~167年在位)时,隰阴人襄楷到洛阳上奏又推荐此书,朝廷以其“诬上罔事”下狱治罪。第三次是在灵帝(公元167~189年在位)即位后,认为襄楷推荐的《太平经》有道理,后此书遂流行天下,巨鹿人张角获有《太平经》,并以此组织“太平道”发动起义。《太平经》分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部,每部17卷,共计170卷,366篇。《正统道藏》收人太平部时,仅存57卷,甲、乙、辛、壬、癸五部全佚,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。该经卷帙浩繁,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、神仙家、.道家、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,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,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。其主要内容可分以下四方面:一、“太平世道”的社会政治思想。《太平经》认为天地之间,寿最为善,积德行善,为长寿升天之要道。人之生命须神、气结合,或精、气、神俱备。如长期保守精神与形体的结合,使神不离身,就可达到长生久视。此方法为“守一”,也就是守神。“守一”可度世,乃至长生久视。

老子想尔注白话文,老子五千文

道家文言文原文及翻译

《太平经》又名《太平清领书》,《太平经》曾三次出现于洛阳而闻名于世:第一次是在东汉顺帝(公元126~144年在位)时,琅琊宫崇到洛阳献此书,朝廷认为“妖妄不经”,收藏了之;第二次是在桓帝(公元147~167年在位)时,隰阴人襄楷到洛阳上奏又推荐此书,朝廷以其“诬上罔事”下狱治罪。第三次是在灵帝(公元167~189年在位)即位后,认为襄楷推荐的《太平经》有道理,后此书遂流行天下,巨鹿人张角获有《太平经》,并以此组织“太平道”发动起义。《太平经》分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部,每部17卷,共计170卷,366篇。《正统道藏》收人太平部时,仅存57卷,甲、乙、辛、壬、癸五部全佚,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。该经卷帙浩繁,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、神仙家、.道家、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,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,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。其主要内容可分以下四方面:一、“太平世道”的社会政治思想。《太平经》认为天地之间,寿最为善,积德行善,为长寿升天之要道。人之生命须神、气结合,或精、气、神俱备。如长期保守精神与形体的结合,使神不离身,就可达到长生久视。此方法为“守一”,也就是守神。“守一”可度世,乃至长生久视。

老子想尔注为什么失传

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八章。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解释:

"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"的意思是,自然界的运行方式是通过削减过剩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。这是在描述天道的运行原则。天道是指宇宙自然的规律和运行方式。

"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"的意思是,与自然界不同,人类的行为方式通常是相反的。人们倾向于追求过多的东西,而不愿意削减自己的欲望和贪婪。这种行为导致了不平衡和不和谐。

这句话的含义是,自然界的运行方式是以平衡为基础的,通过减少过剩和补足不足来保持和谐。而人类往往追求过多,不愿意削减自己的欲望,导致了不平衡和不和谐的状态。

老子在这句话中提出了一种对比,以启示人们应该追求节制和平衡,遵循自然的规律,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平衡。

老子想尔注白话文,老子五千文

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译文

无为(中国道教文化思想)

《道德经》的哲学理念,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·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。无为不是无所作为,不是无所事事,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。不该干的不能干,该干的必须干,不能反着来;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。《明道篇》有诗云:“自然之道本无为,若执无为便有为。得意忘言方了彻,泥形执象转昏迷。身心静定包天地,神气冲和会坎离。料想这些真妙诀,几人会得几人知。”《道德经》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。第三章称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”。道家之无为流派为五种,既有为派,以无为求有为派,以有为求无为派,无为派,自然无为派。

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、真人等等概念,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,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。但是,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: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。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,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。那么,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,去刻意地“无为”。而不为人注意的是,“刻意的无为”和“不要刻意的为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,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。

就如同老子说,无为而无不为,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,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。但是,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,当“无不为”成了我们的目标时,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,但这种“应该无为”,则很明显是一种“刻意的无为”。

以上就是老子想尔注白话文的全部内容,五斗米道在《老子想尔注》中,继承了《道德经》的“无为”思想,认为无为是“道性”,不为恶事,“有天下必无为,守朴素,合道意矣”,而“无为”的状态就如同婴儿,“婴儿无为,故合道。但不知自制,知稍生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