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,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特点

诗集 2024-07-08 20:06:36 301

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?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探究那么,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背景介绍

《独坐敬亭山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,该诗作于天宝十二载(753年)秋游宣州时,这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。在这期间,李白经历了长期的漂泊生活,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,看透了世态炎凉,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,增添了孤寂之感。这首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,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。

诗歌内容

《独坐敬亭山》全诗如下:

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,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特点
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
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
赏析要点

创作背景

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,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(753)秋游宣州时,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。长期飘泊生活,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,看透了世态炎凉,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,增添了孤寂之感。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,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,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。

诗歌意象

群鸟与孤云:首二句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,看似写眼前之景,其实,把孤独之感写尽了: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,直至无影无踪;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,却也不愿停留,慢慢地越飘越远,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。“尽”“闲”两个字,把读者引入一个“静”的境界: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;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。因此,这两句是写“动”见“静”,以“动”衬“静”。这种“静”,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。

人与山的关系: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。鸟飞云去之后,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。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,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。这使诗人很动情—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?“相看两不厌”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。“相”“两”二字同义重复,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,表现出强烈的感情。结句中“只有”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,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。

诗人情感

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,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特点

孤独与怀才不遇:这首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,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。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,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,将敬亭山拟人化,写得十分生动。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。

对自然的热爱: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。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。身心的疲惫,需要得到慰藉。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。

评价

以上就是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的全部内容,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探究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!